四川农大心得:我与动物的不解之缘
(黄耀华,07级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四川农业大学湿地使者联盟)
2007年,我终于实现了我从小的梦想,跨进大学的校园接受关于动物方向的专业教育,我至今都在庆幸。
如今面临毕业,最近忙碌地准备简历,奔走于各个面试地点。湿地使者行动应该是我大学期间的最后活动,回想过去的近四年里回想那些与动物的种种缘分,感情涌上指尖,想要梳理出来,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
大学四年学校附近的周公山是我最喜欢的观鸟地,带上观鸟设备,鸟人在那里就是幸福的,它是四川省森林公园,鸟类资源丰富,一蹲点就是一个上午,一天下来的收获颇多;在老师的带领下背上户外行囊3次上到海子山高山湿地作两栖及爬行动物的考察,已经让我对蚂蝗有了一套特殊的处理方式;2次到桶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动物资源考察;因为对野性与原始的向往所以独自一人2次深入最原生态的高叠洞瀑布,拍摄自然风光与动物照片,在好客的农家住上两天,享受难得的清闲;捕捉到的两栖或爬行动物,鉴定完后无论多远我都会走回捕捉到他们的生境放生;看到“野性中国”官方网站首页会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听闻国内某些地方的野生动物保护中那些我们无法阻止的潜规则时心真的会痛……所以队友们都叫我“神哥”,我也觉得我“神”,但这确是来自我对野生动物的特殊情感,一点不假。
此次湿地使者行动,我主要负责动物组,组员有3名,一个我们班为数不多的女生胡烨,和09级同专业的两个师弟,大家一起配合得很好,尤其是两个师弟,特别好学,不怕吃苦,考虑到安全,夜晚都是我们3位男生进行夜间爬行动物及两栖动物的观察,一路上他们不停的问问题,让我也特别起劲,想要教给他们更多。
24号那场夜雨让难走的路更加泥泞湿滑,本以为他们对外出考察不会有什么兴致了,但反而正合我意,主动对我说“下雨两栖动物活动应该更活跃,我们应该出去”,果然那天收获不小,高叠洞地区的典型蛙类——绿臭蛙和大绿臭蛙都发现了,同时还有黑斑蛙、中华蟾蜍,用捕捉网捕捉带回营地后仔细给师弟们讲解鉴定特征和生活习性,第二天一早外出放生,并开始早间鸟类观察记录,白天的沿途偶尔会遇到一些鸟类、蛙类或蛇或昆虫也一并记录下来,动物粪便我们当然也不会放过,把《兽类踪迹学》中所学到的东西应用起来,推断出高叠洞地区有豹猫分布。这就是我们动物组一天最真实考察过程的写照,每天大致都重复着这些工作,11天野外考察,但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让队员们乐此不疲。
让我同样记忆犹新的是与植物组的交流,大家共享知识的过程。在4次深入高叠洞第三道瀑布的沿途,植物组会问关于动物的问题,动物组会问关于植物的问题,有所新发现都会有人停下来统一讲解这种植物或者动物,这样的交流让我们彼此的知识都有所延伸,让我相信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自然总相通。
我知道了我一直想把它种在电脑旁的湿地植物叫岩菖蒲,世界吸水能力最强的植物泥炭癣,因为遮阴条件不同鸡爪秋海棠的叶形分裂深浅不同,海子山海拔影响野生大百合花期果期均提前一个月……相信植物组的队员们他们也学到不少动物知识。
此次湿地使者行动的考察让我们没想到的是,部分成果还填补了雅安市林业局的空白,补充了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对动物资料考察的记录。
但是遗憾的是,至今没鉴定出来的分布在高叠洞瀑布旁岩壁上的臭蛙群,这种臭蛙体积非常小,集中分布在岩壁上,当时我们两次下到深水潭中带上捕捉网想要抓住活体进行鉴定,但因为岩壁太陡,而且它相当灵活都没抓到,只用长焦相机记录下了它的模糊影像,但是都不能确定种类,明年春天我还会回到高叠洞,直到鉴定出来它的种类。